聚脲涂料體系的發展階段與國內外現狀
聚脲涂料體系的發展經歷了以下5個階段:第一階段:純聚氨酯(PU/PureUrethane);第二階段:聚氨酯-聚脲(HPC/HybridPolyureaCoating);第三階段:純聚脲/芳香族(PPC/PurePolyureaCoating-Aromatic);第四階段:脂肪族/聚天冬氨酸防腐裝飾體系(PAA/Polyaspatics+Aliphatic);第五階段:各種改性高性能防腐防水體系(ModifiedPPC)。前三個階段比較容易混淆,因此將其特點作一對比。
為了更好地推動聚脲技術在世界各地的蓬勃發展,及時交流信息、開發市場,實現資源共享,2000年美國成立了“聚脲發展協會”(PolyureaDevelopmentAssociation,簡稱PDA)。協會的宗旨是:發展新的營銷策略,促進聚脲及PDA的成長;為會員構建一個討論聚脲問題的專門場所;為聚脲產品建立相關的標準;明確
聚脲的定義;每年定期召開討論會(目前已召開9屆年會并出版了論文集);定期舉辦聚脲操作培訓課程。歐洲聚脲發展協會(PDAEUROPE)于2007年末成立并召開了首屆年會,這標志著聚脲技術正式向全世界大規模發展。2005年7月25~27日,在煙臺萬華北京研究院舉行了“首屆中國聚脲彈性體應用論壇”。中美兩國的聚脲專家做了精彩演講及演示活動,交流了聚脲彈性體應用技術,大大推動了該技術在我國的發展。由于價格及化學合成工藝不同,市場上出現許多不同配方的噴涂聚氨酯(脲)。
在噴涂聚氨酯(脲)彈性體配方設計中,排除水分對材料力學性能的影響是最為關鍵的考慮因素。為了使體系中A組分與R組分的混合更加充分、完善,兩者的粘度應盡量接近。由于純聚脲部分原料價格昂貴,使得純聚脲技術難以在短期內大規模普及。在一些用戶要求不高、環境比較干燥的場合,噴涂聚氨酯或者聚氨酯(脲)彈性體也是一種較為經濟實用的辦法。但是,雜合體系統對施工人員的操作水平及現場技術質量保證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美國PDA至今未把雜合體列入聚脲定義范圍內。聚脲行業國內與國外產品檔次差距較大,主要與我們國家的產品價位、市場接受能力、經濟消費水平較低有關。北美地區經濟發達,用的基本是純聚脲,性能方面都能保證。而在我國,為降低材料成本,一般都用雜合體,特別是在戶外/野外現場施工時可能更復雜。雜合體中如果摻入了聚氨酯,就會出現發泡、起皮現象,影響聚脲的施工質量和應用效果。特別是有些設計人員及現場施工操作人員并未真正理解雜合體體系的特點,忽視雜合體配方體系現場施工需要更高的技術要求這一特點,造成涂層質量未能達到設計要求,嚴重影響了聚脲的應用效果,也為聚脲涂料的進一步發展及應用帶來了負面影響。聚脲涂料技術經過20年的應用,目前在世界范圍已基本成熟,成功案例比比皆是。但同時在應用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造成返工現象,主要是由于材料性能選擇、項目/體系設計、現場施工及質量保證體系過程等方面的不完善造成的。噴涂聚脲涂料技術的特點和優點十分明顯,但在實際應用時,底材及底漆是關鍵。當用于混凝土表面時,就特別需要注意基面的處理;基面處理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施工質量。
聚脲的固化速度極快,通常在尚未充分浸潤混凝土表面時就已經固化,影響了涂層與混凝土的粘結力;聚脲固化時的發熱量很大,混凝土表面毛細孔里含有的空氣或水分受熱后便會膨脹或蒸發,造成涂層表面出現針眼和氣泡。因此,聚脲噴涂施工前混凝土基面一定要涂布底漆,以增加粘結力和封閉毛細孔洞。目前新近開發的專用底漆,系水乳化的聚氨酯體系,其特點是可在潮濕混凝土基面上直接涂布,滲透力強、固化快,底漆施工后3h即可噴涂聚脲;涂層與混凝土的粘結力大于5MPa;可有效解決噴涂聚脲在混凝土表面施工的基面處理問題。聚脲防水施工大多數在應用現場進行,而現場施工環境一般較為復雜,同時聚脲涂料反應速度較快,施工要求相對于普通油漆噴涂難度更大。國內目前還沒有專門的培訓機構,合格的施工技術人員比較短缺。應該說,聚脲施工行業的門檻較高,即使是聚脲理論知識豐富的人,如果在施工技術(如:項目管理、材料選擇、底材處理、設備操作等)方面沒有3年以上時間的鍛煉,操作時是很難達到設計質量要__求的。
本文關鍵詞:聚脲廠家_聚脲防水涂料_聚脲噴涂_聚脲涂料生產廠家